合同纠纷的认定需综合合同效力、履行情况、违约责任及证据法律适用四方面分析,核心在于判断合同是否依法成立、双方是否违约及责任归属。 以下是具体认定维度及法律依据:
合同成立要件
案例参考:股权投资协议中,若未明确“实缴”出资义务,可能因条款歧义引发纠纷(如(2021)湘01民终15025号案)。
需满足要约与承诺过程(如一方提出条件,另一方接受)。
特定合同需书面形式(如建设工程合同),否则可能影响成立。
合同效力判定
无效情形:欺诈、胁迫、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(如虚构合同标的)。
可撤销情形:重大误解、显失公平(如价格远低于市场价)。
效力待定: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需法定代理人追认。
履行情况审查
是否按约定时间、方式、质量完成义务(如未按时交货或支付货款)。
例外情形:不可抗力(如自然灾害)可部分或全部免责。
违约责任形式
继续履行:违约方仍可履行时,守约方可要求其继续履约。
赔偿损失:包括直接损失(如货物差价)和间接损失(如预期利润)。
违约金/定金:合同有约定时优先适用,但违约金不得超过实际损失的30%(民法典第585条)。
证据三性审查
真实性:合同文本、沟通记录需原件或公证副本。
关联性:证据需直接证明争议事实(如付款凭证对应货款纠纷)。
合法性:非法获取的证据(如偷录录音)可能被排除。
法律适用规则
优先适用合同约定,无约定时依《民法典》合同编。
特殊合同类型(如租赁、买卖)需结合单行法(如《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》)。
协商/调解:优先尝试低成本解决,可签署《和解协议》确认权利义务。
仲裁:合同约定仲裁条款时,排除法院管辖(注意仲裁机构需明确)。
诉讼:无仲裁条款时,向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诉。
管辖权特殊规则:
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履行地(如借款合同中出借人所在地)。
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专属管辖。
签约阶段:明确约定履行细节(如交货时间、验收标准),避免歧义。
履约阶段:保留书面沟通记录(如邮件、微信),关键节点公证。
纠纷阶段:及时委托律师介入,避免超过3年诉讼时效(民法典第188条)。